十一假期,主要还是在放松和玩游戏,因此还是接着之前写的帝国系列,继续写一下玩游戏《维多利亚2》的心得与体会吧。
之前在文章《中美之间的均势与平衡》中,主要从霸主的角度,去看如何对其可控势力进行均势的平衡,今天换个角度,以德国、日本和中国三个后发展国家的角度,看一下如何新兴国家是突破霸主均势的机会,突破平衡的。
首先,先从德意志诸邦的普鲁士说起。
十八世纪的法国,外交的核心就是维持欧洲尤其是德意志诸邦的均势,因此也就有了法国支持欧洲新教诸侯对抗天主教国家的“三十年战争”。
这一场欧洲全面战争,使得德意志诸邦大约60%的人口被消灭,战后,原德意志各邦国纷纷独立,并拥有了各自的主权,德意志统一的尝试陷入了彻底的失败。
而挑起德意志内战并分裂之的法国,自然而然也确立了欧洲的霸主地位。
本来,在法国的均势平衡之下,德国很难统一和崛起。但是随着英国在十九世纪国力逐步反超法国,事情发生了变化。
在这场霸权的更迭过程中,英国要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,以阻止法国的海外殖民扩张,就必须要扶持一个能够对抗法国的势力。
而英国在亚洲的殖民过程中,又与沙俄拥有了极大的冲突。因此东侧与俄国接壤,西侧与法国有核心领土的冲突(阿尔萨斯洛林)的普鲁士,就成为英国均势平衡的最佳选择。
且不说英国把欧洲煤炭的主要产区莱茵兰割给普鲁士,在普鲁士占领英国的卫星国,德意志诸邦中势力最强的汉诺威之时,英国竟然选择了默许。要知道汉诺威是英国皇室的老家,相当于东三省对于满族皇室的意义。
更不要说,英国王室都一直在德国贵族中寻求伴侣,譬如著名的“温莎公爵”爱德华八世从英国国王位置上退休,就是因为他的情妇辛普森支持纳粹,使英国无法面对美法盟国.......
正是在英国的欧洲均势外交政策下,普鲁士得以迅速通过普丹战争、普奥战争、普法战争崛起,成立了庞大的德意志帝国,并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,如“三十年战争”一样,把欧洲大陆打成一锅粥。
一战结束,奥地利和奥斯曼两大列强被肢解,欧洲霸主法国被德国差点打成了二流国家,沙皇俄国覆灭并肢解,战败的德国更是陷入了崩溃的边缘......
本来呢,德国已经要完犊子了,可是这个时候,就像当年英国开始反超法国,此时美国国力正在迅速崛起反超英国。所以,同样的路子又再次用了一遍,美国学着英国离岸制衡欧洲,通过扶持德国继续遏制英法俄诸国。
所以,一战战败元气大伤的德国,在美国资本源源不断的流入之下,德国工业能力迅速崛起,就像之前英国人送的莱茵兰煤炭一样,很快就拥有了再次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实力。
同样,就像普法战争后,英国正式取代法国成为全球霸主,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,美国正式成为全球霸主。
而继一战之后,再次战败的德国,又一次陷入了被分裂的境地。
本来呢,按照各方尤其是斯大林的的意见,是要彻底肢解德国的,可是,则是随着二战结束,美苏冷战开启,美国为了对抗已经推进到柏林的苏联,不得不将美英法三国肢解的德国重新拼接起来。
为了对抗苏联,实现欧洲的均势平衡,美国不仅通过马歇尔计划向德国注入巨资,甚至不惜全面开放国内市场,扶持联邦德国再次崛起,成为“自由世界”对抗华约的第一道防线。
最终,凭借着柏林墙的倒塌和冷战的结束,德国实现了再一次的统一。
作为全球霸主们对欧洲离岸平衡的砝码,德意志民族在历次的大国博弈之中,一直是炮灰的角色,直到如今,终于成功抓住了这一次历史的进程,凭借着民族的奋斗,逐步摆脱美国的控制,成为了欧盟的实际话事人。
接下来,说一下日本的崛起,作为邻居,和我们是息息相关的。
两次鸦片战争中,打败了清政府但不选择肢解和殖民,反而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支持清政府完整性的英国政府,并不是发了什么善心,而是英国的陆军有限,无法对中国实施全面占领,而一旦肢解大清,则一直对中国领土虎视眈眈的沙俄则成为了最大的利好,因此,英国反而积极维护大清的领土完整,并帮助清朝建立了亚洲最强、世界第四的北洋水师。
但是,当日本展现出他有能力制衡沙俄在亚洲的扩张之后,英国就迅速调转支持日本,帮助日本建立一支强于北洋水师的舰队,最终在日俄战争中,日本陆军海军连续击败沙俄,中止了沙俄在亚洲的扩张。
日俄战争的几年后,失去了英国青睐的大清王朝,瞬间轰然倒塌。有了日本在北方与沙俄达成均势,英国为了利益自然就转向支持军阀分裂的中国。
同样,随着一战之后,美国逐步取代英国成为全球霸主,日本的战略均势价值也出现了变化,原本只被局限在中国东北和华北的日本,开始对英国控制的中国经济最繁华的长江流域开启了争夺。
而此时,一直与国民政府关系紧密的美国却对此置若罔闻,握着日本的能源命脉,任凭日本对中国的入侵,以实现经济政治利益洗牌的目的。直到日本“彪”了,发动了虎虎虎的珍珠港,丧失了利用价值的日本旋即被踢开,美国转向全力支持国民政府,以获得整个中国对美国市场的门户开放。
而日本就像德国一样,作为二战中美国的棋子,使用完毕之后被碾压,不过日本因为投降晚,还多吃了两颗原子弹。
但是,随着冷战的开启,日本和德国哥俩,就像房地产的夜壶一样,又一次的被拿了起来。就像德国成为了欧洲战场上对抗华约的第一线那样,日本也成为亚洲战场上美国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。
因此,就像马歇尔计划之下的德国那样,凭借着美国强大的资本注入和市场开放,日本经济迅速飞起,一度甚至有实力向美国发起了挑战。
不过结果我们都知道,在广场协定之后,日本输的裤衩都没了。
好了,德国和日本,这两个后发展国家的典范都说完了,我们该回到正在过节的祖国妈妈了。
其实,相比于德国和日本一直当炮灰,中国历代政府还是非常聪明的,清政府利用列强之间的均势矛盾,在极端落后的情况下,基本维护了国家领土,国民政府更是美苏亚洲的博弈,利用一边倒向美国,拿到了联合国安理会五常的投票权。
在新中国成立后,新一届政府更是利用美苏冷战的大背景,通过一场抗美援朝,和后续的台海危机,使得中国成为了抗击北约的亚洲前线,迫使苏联给予资金和技术支持以对抗美国,借此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。
同样,1972年中美破冰的大背景,是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,美国完全丧失了承担美元对外兑换黄金的能力,以及1973年美国爆发了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。
美国在深陷越战,以及自身实力不足的情况下,需要制衡疯狂扩张的苏联,于是,中国把自己卖了一个价格最高点,随后,为了支持中国对抗苏联,以实现亚太地区的“再平衡”,大量的美援和技术涌向中国,推动了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。
好了,三个原本落后国家,在全球均势平衡之下的崛起之路,这里简单叙述了一下。
对此会发现,我们能够崛起的根源,一方面在于三个国家人民的勤劳奋斗,另一方面则在于地缘政治上的位置,使得我们一次次的赶上了历史的进程。
因此这一路走过来,在全球均势之下,大家的套路都是心知肚明的。
譬如80年代,美国开始遏制日本的时候,日本开启对华的疯狂援助,比日本机场都先进的首都机场就是日本人援建的,当时比日本所有的机场都先进,横跨长江的大桥中,当时有五座都是日本人援建的。甚至80年代末西方对华开启制裁的时候,日本也是第一个破冰的。
当然,不要以为日本人是为了赎罪,当时日本疯狂对华投资的大背景,是79年和90年的石油危机。当时中国的工业还没有发展起来,还是一个能源输出国(所以日本援建了出口煤炭的秦皇岛港),更不要说中国广阔的市场,为当时很多奄奄一息的日本财阀续了一口气。(懂了我们在非洲干什么了么?)
反之,在几年前奥巴马亚太再平衡,把矛头从日本身上调转,指向中国的时候,日本毫不犹豫的一马当先,充当起了包围中国的马前卒,TPP玩得比谁都溜,直到特朗普上台,迅速变脸,去年国庆愣是屁颠屁颠去驻日使馆参加活动.....
同理,德国施罗德时代紧密的对华关系,在默克尔上台后迅速变冷,但是随着欧债危机的爆发,中国对欧盟施以援手,双方关系一度回暖。而在特朗普上台后,双方迅速进入了近十余年以来关系最好的时候。
可以说,中日德三国并没有巨大的共同利益,目前抱团在一起,是因为正在面对共同的“敌人”。
因此,对于如今美国的来说,是否愿意像当年那样,树立一个敌人,花巨大的代价,扶持其他的代理人对其围剿,形成新的均势,将成为一道选择题。
同样,对于中日德三国来说,是否联合在一起,与美国形成一个1+3的新全球均势平衡,将成为各自心中的一道判断题。
而随着本月,最大变数的安倍即将开启访华,相信未来全球走势的一个大棋局,已经开始启动了。
只不过,对于所有的玩家来说,都是落子无悔。
相信从这个角度,最近几个月主要国家的动作,都比较好理解了。
关联文章:
-
一只大鸟作者
-
~~~昌~~~作者
-
梁芳畅
-
乐活作者
-
林小钦
-
李崧作者
-
cc作者
-
砂石作者
-
雷先晶จุ๊บ作者
-
黑小虎作者
-
热干面作者
-
墨水作者
-
赵冰
-
多尼先生
-
刘建钊作者
-
曾晓宇作者
-
Gonban
-
wb
-
吴挺柏
-
谁都别拦我,一拦我就停作者
-
Elfinho作者
-
阿杜叔叔
《顾子明 | 平衡中崛起的帝国》有2个想法